
Siu Wang-Ngai, Simon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古都洛陽伊水的龍門山,始開鑿於公元五世紀末北魏時代至唐末的一百五十年間,規模盛大。此後北宋、明代都有復修和續作。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石刻藝術,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同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有窟龕23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數量上為所有石窟之首。
北魏王朝歷代帝王、后妃及貴族,都篤好佛理,崇奉佛法。北魏遷都洛陽後,洛陽佛寺陡然激增,最盛時達1367所,並在龍門山開始營建石窟。貴族狂熱奉佛,平民亦多有信奉,所謂〝上既崇之,下彌企尚〞。龍門的一些洞窟是北魏王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若干大的石像是帝王、后妃和重臣的造像,而中小型的佛龕為中下層官吏所雕造。至北魏末期,戰亂動蕩,龍門造像呈現衰落,多有未完工痕迹。
北魏時期在龍門廣造的佛像多是彌勒和禪定的釋迦像。這些造像大都神情沉思冥想、眼簾俯視,垂憫下界,揭示了人民在戰亂中痛苦的存在意識和求生意志的迫切願望。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繁榮,刻鑿佛像的數量又大增。唐代龍門主要的窟龕也多是李唐王室貴族、高級官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武則天臨朝執政時期,龍門開窟造像之多居歷代之冠,這顕然與她長期居住洛陽崇奉和利用佛教有關。武則天根據自己的容貌儀態雕刻成盧舍那大佛。安史之亂,由於戰亂影響,龍門造像又一次沉寂下去。
龍門隋唐時期的造像主要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彌勒佛和藥師琉璃光佛。這些佛像的興建說明隋唐時代流行的是淨土宗和天台宗。當然,其他宗派,如禪宗、密宗和華嚴宗的佛像也可在龍門石窟中找到,不過比前二者為少。
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的約占30%,唐代60%,其他朝代僅占10%。大部份佛像原本是有色彩的,但時至今世,這些色彩不復可見。
龍門石窟自建造以來受到人為盗鑿破壞十分嚴重。唐武宗時滅佛運動,使石窟蒙難;清末和民初時石窟造像被嚴重盜竊。此外,民國政府為修建龍門西山下道路,炸毀了大量的山麓佛龕。由於1930-1940年代的戰亂,佛龕管理空虛,龍門石窟造像受到了瘋狂的盜鑿,許多頭像、碑刻和浮雕被日本和美國商人收購。
我於2007年春到洛陽,目的是拍攝牡丹以製作一本畫册,呈獻給我行將離別及在溫哥華一直照顧我健康多年的好友吳仰志醫生(他酷愛牡丹),慕龍門石窟之名,獨往那裡瀏連了三數小時,沒有預先特定的拍攝計劃,也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通融,夾雜在眾多的遊人叢中,匆匆流水式隨意抓拍。2020年初,肺炎病毒肆虐差不多整個地球上有人居住的角落。因疫情我大部份時間都留在家裡,正好有時間整理一下以往拍攝後就收藏在電腦內未曾一顧的照片檔案,分題材自製(編輯、打印和訂裝)成不同畫册。我不是一位佛教徒,對佛教的知識也非常膚淺,故這輯照片絕非以紀錄或描寫不同佛像為目的,而是我以攝影家的視覺,以光影明暗去處理這些随意眼下的不同佛龕。至於以上幾段有關龍門石窟的敘述,目的亦只是增加讀者一點對佛龕的興趣而已。由於我對佛教知識的貧乏,敘述或有錯漏,會招識者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