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anner4.jpg

Siu Wang-Ngai, Simon

說八股

  • 作家相片: Simon Siu
    Simon Siu
  • 3月10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八股」,現在幾已成為「陳腐」、「老套」的同義詞。 八股,原是明、清科舉時代的一種文章形式,它本身並無善惡可言。 有不少論者都認為八股是中國統治者用來做約束士子思想的工具。 我認為這是「想當然」居多,是否真的有理據支持這種說法? 我覺得這種文體是自然演變出來的,後來由統治者定為格式,再加上繁瑣而苛刻的技術要求而已


八股文遠源,可追溯到北宋王安石、蘇轍諸家的「經義」,又可追溯到「律賦」等文體。應考者必需具備許多作文章的技巧素養,在作文或答卷時隨手運用出來。 後來文體逐漸定型,陸續沉澱積累,再加些苛刻條件,遂成了明清科舉考試的「八股文」。


八股文題目,是由皇帝或主考出的,題目一定要取自《四書》。這種文體首先是「破題」、「承題」、「起講」三個小部分,合稱「冒子」,只為說明題意。 重要的是逐條逐項去發揮,把那個主題從上下、前後、正反、左右,講得面面俱到,常用八條四比。


題目

 

題目由官方出之,內容範圍必定是《四書》。少數字的題,稱為 “小題”,多句或全章的題稱為 “大題”。 但 “正路” 的題目,是一句、整段或整章,舉辦了那麽多年的科舉試,什麼「正路」的題目都出過了。於是有人將曾出過的試題收集及刊印,以供應試的士子作樣本去學習 (就像我們今天的 model answers 或摹擬問答)。考生背熟了,應試時可以抄襲.。考官其實無法記得那麼多,辨別得那麼快,法知曉某篇文章是否抄襲。於是就在出題目方面極刁難之能事,如:「大學之道,天命之謂性,學而時習之,孟子見梁惠王」,這已經算是較易的了;截搭題更離譜,即截取四書內某句子尾的數字,搭下一句的頭幾字,如試題:「君夫人陽貨欲」是取「異邦人稱之曰君夫人」(論語季氏)末句最後三字及「陽貨欲見孔子」(論語陽貨) 的首三字為題。據說亦曾出過論語「子曰」前的圓圈作考題,因為圓圈也是在《四書》之內。有人如此「破題」:「聖人之未言,其渾如也。」破得好!

 

破題

 

開頭「破題」,「破」即解開、分析的意思,規定只能用兩句去概括,而且不能直說題義。「破」得好不好非常重要。因為考卷眾多,主考官無法每篇都詳讀。他會先看你頭二句「破」得好不好。要吸引閱卷者的眼球;一定要「破」得好、精彩,他才會繼續看下去;如果「破」得平平無奇,或根本「破」不了,就〝Next〞。可以說,「破題」兩句可說已定生死。


破題三例:


例一  題目:「子曰」)。「破題」: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第一句點「子」,第二句點「曰」,說得非常透徹,而且絕對不能移到別人身上,只能是指孔夫子。)

例二  題目:「大學之道、天命之謂性、學而時習之、孟子見梁惠王」)。這是《四書》中每書開始的第一句,但彼此毫無關連。 破題:「道本乎天(「道」、「天」,切題中前二句」),家修而庭獻也(在家裡學習,貢獻於朝廷,破後二句,服未?)

例三  題目:「周有八士(論語)」,卻只列七人,刻意漏去最後一人,但仍有人如此破題:「紀周士而得其七,皆兄也。」


承題


破題後,用三句承接破題所說出的意思,叫承題。


現在用清朝蔣栻之所作的一篇八股文作解釋。


題目:「狗吠」。出《孟子》「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是孟子對齊宣王說的話。

破題: “物又有以類應者,可以觀齊俗矣。” 狗吠上有雞鳴一詞,故說「又有」。孟子是說齊國富庶,不是憑空說狗吠, 用「觀齊俗」可以籠罩全題。

承題: “夫狗,亦民間之常畜也,乃即其吠而推之,其景象果如何耶?” 孟子以狗吠說明齊國富庶,其富庶的景象又如之 如?提出狗吠二字,必然表現狗吠的聲音,這就擴展到狗吠的背景,不愁沒話說了。

 

起講


“若曰:辨物情者,所以觀國俗;睹物產者,所以驗民風。 吾嘗入齊人之疆,而竊嘆其聚俗之盛也。” 民生富庶,養狗就多了。「吾」,指孟子,即擬孟子當時所說。」 「起講」是「代聖賢立言」,即站在聖賢立場「切身處地」地想,把題目再加闡述、分析。

“豈但征之雞鳴已哉!” 這個單句在此叫「接過」,是粘合劑。八股苛刻要求之一,是不許「犯上」或「犯下」。 題目只出「狗吠」,如文中講了 “雞鳴” 如何,就叫「犯上」;如講了 “達乎四境” 如何,就算「犯下」。 這裡寫 “豈但雞鳴就完了嗎?” 下句潛台詞是: “還有狗吠呢!”

 

八股、四比

 

自功利之習既成,而人爭夸詐。故鬥雞之外,尤多走狗之雄。” 第一股, 從狗吠問題上想起走狗;走狗問題上又配上作陪襯的鬥雞。這裡只提狗,並不沾「吠」。

自山海之資既啟,而户饒蓋藏,則吠夜之聲,不減司晨之唱。” 第二股,與第一股合為對聯。從人民收入富裕,說到養狗的漸多,狗吠之聲不比雞鳴少,仍沒正面露出狗吠,又仍暗用雞鳴陪襯。

“分瀝粒之餘甘,而馴擾優游,不過與彘豚並畜。 乃暮柝相傳,而人為之守望者,狗亦共之徼巡,蓋風雨晦明之間,呀呀者終宵而未靜矣。” 第三股,也是第二比的上聯。進入了全篇要正面發揮的重要部分。瀝粒餘甘、指洗米的剩餘,與彘豚並畜,是說養狗和養豬一樣簡單。人在晚間或守望或巡夜,狗亦隨着出力。呀呀是狗叫聲,因此常常整夜可以聽到。這裡既說出狗的用處,也說出狗的叫聲。

“撫胎伏之無傷,而塵囂角逐,亦只與牛犢同群。 乃夜扉既闔,而人樂其安居,狗尚嚴其戒備。蓋草露寒瀼之際,狺狺者達旦而未休矣。” 這是第四股,第二比的下聯。說狗的繁殖增多,可與牛犢同群奔逐。每到人家入夜關門之後,人已安居,狗還在戒備。露水滿地的草叢中,發出狗叫(狺狺)聲音。 這兩股,從狗的生活、繁殖、功用,歸到吠聲。

“瞻之以影,聽之以聲,非其見聞習熟而猙獰欲啖者,一若有異言異服之譏。” 第五股。狗從人的影、人的聲,辨別是否熟人。如是生疏的人,便凶猛地去咬。這時牠的作用很像古代國境上遇有特殊語言、特殊服裝的人要加以稽查一樣。 譏、在這裡是審查的意思。前兩股已正面說出狗的功能,和狗聲的廣泛。似乎已無可多說了。這裡又提出狗能識別熟人生人,對生人進行攔阻、又吠又咬的情形。

 

“深巷之中,蓬門之下,苟其一唱嗥然而嘈雜齊喧者,並若有同聲同氣之助。” 第六股。前面說了狗在較遠範圍能加守護。這裡說一個小戶人家的門前,一狗一叫,眾狗齊叫,真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由是國風十五,而盧令志美,獨誇東海之強。” 第七股。從今天的狗追溯到古代的狗。《詩經》十五國風的「齊風」裡說到「盧令令」,盧是田犬,令令是犬帶的鈴鐺聲音。 齊國在東海之濱,盧令載在齊風,可以說為東海地方增強了聲譽。 

“甚而食客三千,而狗盜爭雄,嘗脫西秦之險。” 第八股。齊國孟嘗君有三千門客,曾用雞嗚狗盜的手段,逃出了秦國。忽然抬出狗的光榮歷史,可說毫無遺憾了。 

“苟使民居寥落,安能群吠之相呼;倘非萬室雲連,豈必村龐之四應也哉!” 用對句作結,說明「相聞而達乎四境」的原因。即是說,如果齊國國內居民寥落,即有狗吠也不能連成一片。正因為齊富,萬家相連,才有吠聲相應的盛况。這是中間暗藏著「達乎四境」的下文。這種收結,稱為「落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