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anner4.jpg

Siu Wang-Ngai, Simon

初唐詩(下) 杜審言 ‧ 張說 ‧ 張九齡 ‧ 張旭 ‧ 王翰

  • 作家相片: Simon Siu
    Simon Siu
  • 3月8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3月10日

杜審言與宋之問、沈佺期大致同時,卻遲幾十年獲得聲譽。他以驕矜著名,由於捲入派系糾紛而遭貶謫又復職。杜審言是杜甫的祖父,但決不被認為是杜甫「詩派」的第一個人物。他致力將詩歌寫得直率優美,在當時的宮廷詩人中是罕見的。他最著名的詩是五律。他的五律詩顯示了指向盛唐風格的一些要素。宇文所安舉以下一首是其中最著名的: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僱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霑巾。


沈、宋的詩篇,很多寫於貶逐南方期間。他們的貶詩標誌著風格上的轉變,寫得較激昂,較具個性。但杜審言的貶逐詩卻少有變化。他保留了宮廷詩的許多優點:句法複雜,語言精煉;另一方面,他去掉宮廷詩過份的、修飾的曲折。


《渡湘江》

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初唐至盛唐,詩風的改變其實十分緩慢和微妙。經過幾十年的演變,無法劃出清楚的分界線。盛唐風格是建立在初唐基礎上。初唐的詩篇經常寫相同的東西:由於表現技巧和慣例已經牢固樹立,許多宮廷詩人可以依被編好的程式作詩。在盛唐,詩人們更熟練地掌握了語言和主題,控制慣例而不為慣例所控制。盛唐詩人做詩,是由於他們需要做詩,而不是由於他們必須做詩,因此個人和日常應景詩的數量顯著地增加了。詩歌的興趣中心已經轉移,它的範圍已經擴大。大多數盛唐詩人能夠輕而易舉地運同初唐的妙語和修飾語。他們懂得,優秀的詩未必是精細描述,簡單也可以表現深刻的思想。最好的例子是王維的《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這樣的詩在初唐是不可思議的:語言徹底剝去了修飾的外衣,修辭的複雜轉換成意境的複雜。


但在盛唐,進士考試仍要求應試者採用宮廷風格,年輕詩人為了求仕,很早就接受了這方便的訓練,結果使得矯飾的宮廷風格持久不變,在這一背景下,使得盛唐優秀詩人的自由和創新顯得更有意義。


張說出身寒微,在 688 年應武后的制舉及第。玄宗年任中書令,達到他仕途的頂點。他曾因宮廷權力鬥爭,屢遭貶謫又復職。他雖然是一位政治家,但對文學界產生很大的影響。論詩才,他不及沈、宋的精巧,他不善對偶。正是技巧不足使他避免了細碎景物的陳列,用各種方式補償能力的不足。他慣以抒情或敍事性對句取代三部式結構中間寫對句。張說下面這一首詩的結構大大顛倒了三部式:


《幽州夜飲》

涼風吹夜雨,蕭瑟動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遲暮心。

軍中宜劍舞,塞上重笳音。不作邊城將,誰知恩遇深。


絕句在八世紀越來越流行;張說有五十多首。他在這一詩體上是成功的。寫絕句,巧妙構思遠比描寫技巧更重要。這樣,在絕句中張說就可展示他的能力,遮蓋他的缺陷。他最著名的絕句是《蜀道後期》: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


終唐一代,應景詩是最普遍的詩歌形式,成為一種交流工具。盛唐詩人將應景詩提高到新的重要層次。以下張說這首《和尹從事懋泛洞庭》,結尾巧思更為自然。


平湖一望上連天,秋景千尋下洞泉。忽驚水上光華滿,疑是乘舟到日邊。


在盛唐,隨意自然的風格又復興了,李白、王維及孟浩然都十分喜愛它。它的復興與陶潛的復興密切相關。張說肯定是最早採用它的詩人之一。


《清夜酌》

秋陰士多感,雨息夜無塵。清樽宜明月,復有平生人。


在玄宗朝,岐王府中聚集一批老詩人(通常屬於上層官員),繼續寫著矯飾的初唐詩,並教會下一代詩人(如年輕的王維)掌握這一風格,其中有一位兼備初、盛唐的詩人,叫張九齡,是張說的門生。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他的生活橫跨初、盛唐過渡時期,既是沈、宋的朋友,也是王維、孟浩然的朋友。他的詩大多作於720-740年之間,所以把他看成盛唐詩人更適合。他最好的詩表現了盛唐風格。但綜觀他的文集,卻明顯地守舊。


張九齡寫了大量宮廷詩,這些詩所受復古思想的影響,甚至超過張說的宮廷詩。張九齡還寫了復古詩,其中模仿陳子昂《感遇》詩篇最著名,以下是其第四首。這是一首寓意詩,將去官的自由與官塲的險惡相對照: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


下引《詠燕》用典型的盛唐手法處理同一主題,似乎更接近宮廷詠物詩的傳統。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暫來。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

繡戶時雙入,華軒日幾回?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與七世紀相比,盛唐詩的社會基礎確實擴大了。皇帝所選擇的文學待從由上層朝臣轉向中層甚至下層官員。在個人及朋友贈答詩中,宮廷製作的苛求是被漠視的。最先寫這類詩是貶逐的朝宮,地位低下、永遠不會被召去寫宮廷詩的詩人,或是尚未獲得京城支持者賞識的詩人。張旭就是其中之一。


張旭是「吳中四士」的詩人之一,其他三人是鮑融、賀知章和張若虛。張旭是一位書法家,著名狂士。下引他的《桃花溪》如果不是寫於過渡時期,至少也代表了新的盛唐風格。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谿何處邊。


王翰是過渡時期另一位詩人。下引樂府詠邊寒地區涼州的《涼州詞》,創造出一種境界,與初唐的樂府邊寒詩形成鮮明的對照。結尾不再單純作為詩的陳語,而成為簡單的事實。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在過渡時期,至少有兩位重要詩人開始獲得聲譽:一位是孟浩然,盛唐詩人的長輩;另一位是王維,早慧的才子。下引孟浩然《夜歸鹿門山歌》,寫於過渡時期:


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雖有幽人夜來去。


孟浩然詩的主題輕鬆,受到忙碌的京城官員歡迎。此時對於陶潛詩的興趣正在復興,雖然孟浩然的風格是自己特有的,但其隨意和簡樸,與陶潛風格相合。


上引詩在許多地方表現了對初唐風格的否定用法,其他詩人則採取改造的方式,接受初唐的慣例和技巧,使慣例增加深度,將技巧處理得自然。下引王維詩《登河北城樓作》作結。此詩寫於八世紀廿年代初,體現了高度成熟的盛唐風格。


井邑傅巖上,客亭雲霧間。高城眺落日,極浦映蒼山。

岸火孤舟宿,漁家夕鳥還。寂寥天地暮,心與廣川閒。


註:你如果如我是愛詩頭等之人,《初唐詩》屬必讀之書,讀後你必會寫個服字。蓋住書面作者的名字,你無法想像他竟是一位外國人。他對唐詩的分析,別樹一格,令讀來眼睛一亮你如是二等愛詩之人,讀足整本書可能很悶。你可將之作「導賞」:不看初唐至盛唐詩風格的流變,只讀詩和作者對的分析。你是對詩初感興趣之人,可只選讀詩,不看其他,因為大部份他所選的詩,都是「唐詩三百首」和「千家詩」沒有收納的。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