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詩(中) 陳子昂 ‧ 沈佺期 ‧ 宋之問
- Simon Siu
- 3月7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3月10日
唐初四傑的二十年後,出現了另一位關鍵的詩人:陳子昂。
宇文所安指出:在元朝詩人兼批評家元好問眼中,雖然宋之問和沈佺期的詩在初唐後期曾盛行一時,但他們僅是良工巧匠,只有陳子昂才是真正擊敗宮廷風格的關鍵人物。杜甫、韓愈相繼也稱贊陳子昂。但在陳子昂時代,他的名字被李嶠、杜審言,宋、沈等名字掩蓋。但今天,陳子昂被視為是盛唐詩歌的開路先鋒。以下是他沿長江泛舟而下所作的其中一首。
《度荊門望楚》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
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
在隨武攸宜率軍對契丹之戰中,陳子昂寫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這些詩的風格指向盛唐詩眾多特色之一。他向無能的長官進諫而遭眨斥,抑鬱不平,寫下著名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所有人在永恆無限的宇宙時空面前,都感到自己渺小、短暫、微不足道。
陳子昂著名的三十八首《感遇》,激昂頓挫,微顯幽闡,被視為他最嚴肅的作品。宇文所安個人喜愛第一首,但他認為最為人所熟識的是第二首。
明月生西海,幽陽始代升。圓光正東滿,陰魄已朝凝。
太極生天地,三元更廢興。至精諒斯在,三五誰能徵?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在荒野中度過一生的賢者,他的美德從未受到賞識,是第二篇要表達的主旨。
緊接陳子昂,是武后的兩位宮廷詩人宋之問和沈佺期,他們被視為將律詩定型。在武后統治晚期中,詩歌發生某種通向盛唐風格的變化和發展。與南朝宮廷詩相關的許多事物消失了:隨着武后擢用出身寒微之士,南方文學大族逐漸消失。宮廷詩的延續性在七世紀中期開始受到破壞,個人風格侵入宮廷詩。宋之問的《陸渾山莊》是他最好詩之一:
歸來物外情,負杖閱巖耕。源水看花入,幽林採藥行。
野人相問姓,山鳥自呼名。去去獨吾樂,無然愧此生。
作者認為當時宮廷詩多用所謂三段體,是達致迅速承皇命成詩的「公式」。他分析通常首兩句詩介紹事件,接著是可延伸的中間部分,由描寫對偶句組成。最後部份是詩篇的「旨意」,或是個人願望、感情的插入,或光彩的結論。基本三部式先於律詩形成。律詩形成過程,是三部式結構逐漸融合的過程,但形式一直未嚴格確定,直至武后及中宗朝才最後完成。沈佺期《興慶池侍宴應制》七言律詩的詩體,在八世紀的頭十年定格。
碧水澄潭映遠空,紫雲香駕御微風。漢家城闕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鏡中。
向浦廻舟萍已綠,分林蔽殿槿初紅。古來徒羨橫汾賞,今日宸游聖藻雄。
唐詩的基本題材在南朝幾乎完備。只有幾種流行於盛唐的詩歌題材在八世紀前罕見,如在路上與某人相逢、徹夜的聚會、私下訪問各種亭臺樓閣和山間別墅等。但是,在所有題材中,個人詩和日常應景詩的比例在八世紀初顯著地增加了。
作者最後順加二首沈佺期和宋之問及其他十多位詩人應中宗詩歌遊賞所作的應制詩:
主第山門起灞川,宸遊風景入初年。鳳凰樓下交天仗,烏鵲橋頭敞御筵。
往事花間建綵石,時時行裡見紅泉。今朝扈蹕平陽館,不羨乘槎雲漢邊。(沈)
青門路接鳳凰臺,素滻宸遊龍騎來。澗草自迎香輦合,岩花應待御筵開。
文移北斗成天象,酒近南山作壽杯。此日侍臣將石去,共歡明主賜金回。(宋)
(未完待績)
(附註)本篇內容取自《盛唐詩》作者宇文所安 Stephen Owen;譯者:賈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