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名與盤系列 (六)畫展
- Simon Siu
- 1天前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大抵在 1870 年,顯然是在當時甚具影響力的藝評家史塔索夫 Vladimir Stasov 的安排下,莫索斯基 Mussorgsky 和年青俄羅斯畫家兼建築師赫德曼 Viktor Hartmann 會面。兩人都致力推廣俄羅斯藝術,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竟一見如故,惺惺相惜,成為莫逆之交。但赫德曼後來發現患動脈腫瘤,兩人相遇僅三年,赫德曼於三十九歲英年。突然去世。赫德曼的死對莫索斯基及俄羅斯藝術引起極大的震蕩。在史塔索夫奔走安排下,於1874年二月及三月,為赫德曼舉行了一個畫展,在聖彼得堡藝術學院展出他的四百多幅遺作。莫索斯基親自參觀了這個畫展,感觸甚深,在同年六月花了約一個月時間寫成了傳頌後世的有名鋼琴組曲──《畫展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這首鋼琴組曲是描寫莫索斯基參觀畫展的感受,音樂意念完全來自赫德曼展出其中的十幅畫。樂曲隨著作者自身在展覽館中觀畫步行前進方式描繪。莫索斯基所寫的每一樂段都給予一個標題,所以聽者較易觸摸作者的作曲意念。整首樂曲中最突顯的是一個 “漫步主題 Promenade Theme”,貫串觀賞十幅畫之間,在不同階段,隨著作者觀畫的反應情緒而產生音色、節奏和調性的變化:時而悠閒信步而行、時而輕快、時而被一幅畫所吸引,突然止步,駐足而觀;時而情緒激動,時而低迷往復,懐念故友。
這首鋼琴組曲面世後,引起樂壇震盪,多位音樂家嘗試以管弦樂手法處理之。最早的是俄羅斯作曲家兼指揮家Mikhail Tushmalov 在1891年所編的管弦樂版本,但他只選了樂曲中的七幅畫,而「漫步主題」只在最後才出現。
第二次編曲的是英國指揮家享利‧活特 Henry Wood。他所編的版本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由 Nicholas Braithwaite 指揮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由英國 Columbia 以 78 轉膠碟錄製,以 Lyrita 品牌發行。但這版本卻只有開始一段的「漫步主題」。
第一位能將莫索斯基的鋼琴譜整首配器的是斯洛文尼亞出生的指揮家兼小提琴家 Leo Funtek,在 1922 年完成。
1922 年,指揮家 Serge Koussevitzky 委托拉威爾 Maurice Ravel 為《畫展》鋼琴譜寫管弦樂譜。拉威爾的管弦樂譜是現今最流行的版本。他是一位技藝超群、音色豐滿的配器大師。現今在音樂廳上演和在錄音室灌錄的唱片都多用他的版本。拉威爾取消了第六幅畫和第七幅畫之間的「漫步」。他的配器高超手法 ── 開始「漫步」時,以一支小號 trumpet 帶領、幽幽的管樂用於東正教的吟唱、短笛 piccolo 和高弦樂以表達 ‘小雞仍在蛋殼中’,── 都受到世人贊賞。
Koussevitzky 曾和管弦樂譜出版商協議,獲得這版本的獨有指揮權多年。他在 1930 年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作了拉威爾版本的首次錄音。由於 Koussevitzky 對拉烕爾版本的獨攬指揮權,剌激起音樂界其他編曲者發行其他版本。有出版商找到拉威爾的弟子鋼琴家 Leonidas Leonardi (1901-1961) 編寫出另一個管弦樂管版本,這樂曲對樂團的編制比他老師的還要龎大。他將這編曲題獻給史塔文斯基 Igor Stravinsky,並指揮巴黎的 Lamoureux Orchestra 作首演。但這版本最終還是敵不過他老師的版本,在現在根本已無指揮採用。
另一個編曲者是指揮家 Eugene Ormandy。他從史托哥斯基 Leopold Stokowski 手中接過費城交響樂團,很想有自己的《畫展》管弦樂版本。他委托樂團的編曲者及管樂手 Lucien Cailliet 進行譜寫。完成後由 Ormandy 在 1937 年指揮費城交響樂團作了錄音。
史托哥斯基離開費城交響樂團後,也曾為《畫展》編寫管弦樂譜。但他實在太放任、太自由,離開原創版本太遠,變成差不多是他自己的作品。他多次修改,並在 1931、1941 和 1965 作了錄音。
鋼琴家兼指揮家 Vladimir Ashkenazy 不大滿意拉威爾的編曲,認為拉威爾編寫時過分自由,再加以該版本在發行時有多處錯漏,遂自己再編寫。另一位指揮 Leonard Slatkin 更編寫了一個「合併」版本,將各《畫展》不同的編曲各抽一段揍拼而成。
經得起時間考驗,拉威爾的編曲至今為止仍是最受歡迎的版本,差不多每一位負盛名的指揮家,如Lorin Maazel、Leonard Bernstein、Herbert von Karajan、Otto Klemperer、Igor Markevitch、Ernst Ansermet、Sir Malcolm Sargent、Fritz Reiner、Georg Solti、Carlo Mario Giulini、Claudio Abbado、Antal Dorati 等二十世紀當紅大師都採用它,也是大師們各演神通的樣版曲目,亦是樂團「演嘢」的熱門曲目。至於原創鋼琴版本,各一流鋼琴家及新秀,如 Vladimir Ashkenazy、Svjatoslav Richter、Vladimir Horowitz、Benno Moiseiwitsch、Alfred Brendel、Barry Douglas、Michel Beroff 等,經常都在音樂廳上演及灌錄唱片。
現今許多赫德曼的作品,多已散佚。在《畫展》中的十幅,能確認莫索斯基在此曲中採用過的只有六幅,就是第五、第六(莫索斯基將本來是兩幅畫 Samuel Goldenberg 和 Schmuyle 合併)、第八、九和十。莫索斯基在每一段樂曲都加一些簡短青蜓點水式的注解。也多虧史塔索夫這位有心人,為樂曲中所描繪的畫也做了一些注釋。
漫步主題
1. 地下精靈 ── 史塔索夫的備註是赫德曼的畫是一幅一個玩具胡挑夾子,以一雙不齊整的脚走向一棵聖誕樹。此畫現以失傳。
漫步主題
2. 古堡 ── 史塔索夫描寫:在一個古堡前,一個遊吟詩人在唱著一首歌。在拉威爾的管弦樂版本中用一支低音色士風 alto saxophone 獨奏去象徵。赫德曼喜歡在有建築建的畫中加點人物的,以和建築物的高度大小作比例。)
漫步主題(簡短的漫步主題引入下一樂段)
3. 杜樂麗花園 Tuileries Garden ── 位於巴黎羅浮宮與至協和廣場間的一個庭園,於 1564 年為凱瑟琳王后而建,法國革命後開放成為公園,自十九世紀成為巴黎人休閒、散步的場所。畫中的兒童在玩耍後的爭執。
4. 牛 ── 史塔索夫的註解是 “由牛拉著一輛有巨輪的波蘭運貨車” 。鋼琴原版本的開始是極強音 fortissimo (ff),表示緩慢而沉重牛車正在聽者的前面。高潮過後突然地變成弱音 piano,隨著再變成漸弱音 diminuendo (ppp),表示牛車已遠去。但拉威爾的管弦樂版稍本不同,先是極弱音,然後續漸加強 crescendo 至極強音,然後又趨轉弱,表示牛車漸漸接近、經過,然後遠去。
漫步主題
5. 未完全孵化仍在蛋壳中的小雞。
6. 兩個猶太人 ── 一富,一窮,Samuel Goldenberg and Schmuyle。這本是兩幅畫,一張叫 Samuel Goldenberg,另一張叫 Schmuyle。莫索斯基將之合而為一合併描寫。
漫步主題(豐滿而沉重的漫步主題帶進下一樂段)
7. 在里摩市場 ── 里摩 Limoges 是法國中部的一個城市。史塔索夫的註解是一群法國女人在里摩市場吱吱喳喳,激烈在爭吵。這是一個諧謔曲,尾段在極端高音下看完了這幅畫,聲調突然下降,沒有間斷就進入下一樂段。
8. 地下陵寢 ── 赫德爾曼自己由一個燈籠引領進入一個巴黎地下陵寢。對此樂段的下半部,莫索斯基進一步表達:赫德爾曼的陰魂引領他走向一堆頭顱骨而將之一一加上標記 ── 那些頭顱骨隱約發光。一個令人敬畏和鼓舞的和弦引領作者的思潮進入下一樂段。
9. 在雞腳上的巴巴亞加茅屋 ── 巴巴亞加 Baba-Yaga 是俄羅俄民間故事有名的女巫,她的茅屋,像一個鐘,建築在雞腳上。莫萦斯基加入了巴巴亞加坐在一隻熾熱得發紅的碗上飛行。她的飛行直接帶入下一樂段。
10. 《偉大的基輔城門》── 史塔索夫的附註:赫德爾曼的素描是一個古俄羅斯格局的基輔城門,城門有一個圓頂,就像一頂斯拉夫的頭盔。赫德爾曼設計了這度城門,是為紀念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1866年四月四日遭暗殺而大難大死。這基輔城門的畫面設計獲得國家大獎,赫德爾曼很滿意,認為是自己做得最好的工作。但這設計的城市最終沒有建造,計劃做取消。這樂章突顯一個宏大的主題,提升了樂曲一開始的漫步。第二主題是莊嚴的,素材取自一首俄羅斯東正教受洗的詩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