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anner4.jpg

Siu Wang-Ngai, Simon

大指揮家系列(一): Istvan Kertesz

  • 作家相片: Simon Siu
    Simon Siu
  • 3月15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已更新:4月12日


Istvan Kertesz
Istvan Kertesz

Istvan Kertesz 是一位有猶太血統的匈牙利籍指揮家,當年紅得發紫、活躍於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的歐洲樂壇。可惜天妒英才,在四十五歲盛年在一次游泳意外中去世。

 

Istvan Kertesz 於 1929 年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出生。他的父親在他九歲時因盲腸炎去世,由他天縱聰穎的母親辛苦支撑家庭。

 

在 Kertesz 早年時就對音樂的很大的親和力,開始學習小提琴。在歐戰時,由於匈牙利與西方盟軍妥協休戰失敗,德國軍隊於一九四四年三月進佔匈牙利,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歐洲猶太人的「大屠殺(Holocaust)」。Kertesz 一家人知道如不逃亡就必死無疑,於是開始流亡,躲藏。Kertesz的一些親戚不幸被擄獲而終未能免於難,全部死於集中營。

 

即使在戰時不時受空襲與飢餓的困擾,及匈牙利先後被德國、俄國的入侵,Kertesz 仍斷斷續續學習音樂。繼學小提琴後,他再學習鋼琴與作曲。雖在戰時,布達佩斯文化氣息仍盛,Kertesz 差不多每晚都去聽音樂會。就在此時,他開始立志要做一位指揮家。

 

歐戰結束,他恢復正式的學習音樂的生涯,進入 Kolcsey-Gymnasium 音樂學院,在那裡他以榮譽生畢業。1947年,他獲獎學金進入皇家音樂學院(即今之布達佩斯李斯特音樂學院),追隨名作曲家 Zoltan Kodaly 深造小提琴、鋼琴與作曲。由於醉心於指揮,他更追隨匈牙利名指揮家 Janos Ferencsik(現今我們仍可聽到他的身歷聲錄音)。在此時,他認識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女高音 Edith Gancs。在指揮方面,Kertesz 深受 Bruno Walter 和 Otto Klemperer 的影響。

 

1947年十二月十七日,Kertesz 以「全莫扎特」節目作他的音樂生涯的指揮首演。在1955-1957,他被選為 Gyor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的首席指揮及受聘為李斯特音樂學院的指揮副教授。匈牙利革命失敗,Kertesz 離開布達佩斯。他獲邀進入羅馬 Santa Cecilia 國家音樂學院,追隨意大利藉名指揮 Fermando Previtali 深造指揮術,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獲該學院頒贈「Premio d’Atri」最高藝術榮譽名銜。在羅馬完成學業後,Kertesz 獲委任為漢堡交響樂團客座指揮。

 

1960年三月,Augsburg 歌劇團委任他為音樂總監── 一個專為他而設的職位。在那裡,他指揮了莫扎特的《魔笛(The Magic Flute)》、《後宮的誘逃(The Abduction from the Seragio)》、《女人心(Cosi fan tutte)》及《費加羅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Figaro》,使他一躍而成為一位莫扎特權威演繹者。隨後他又演出了令人振奮和扣人心弦的凡爾第歌劇《Rigoletto》、《Don Carlos》、《Othello》等,他又證實了自己也是一位演繹意大利歌劇的能者。他在 1961 及 1963 分別獲委為薩爾斯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指揮莫扎特《後宮的誘逃》及《魔笛》的指揮。

 

此後,他相繼指揮過 Berlin German Opera、Berlin Philharmonic、London Symphony、Israel Philharmonic、San Francisco Opera、North German Symphony、Hamburg Symphony、Munich Philharmonic、Bavarian Radio Symphony等樂團,蜚聲遐邇。

這是他音樂指揮生涯的頂峯,並開始了他煩忙的錄音生涯。他替英國 Columbia 灌錄了不少經典約演繹,並為多位獨奏家(如Hans Richter-Hasser 等)指揮樂團伴奏。Decca 和他簽了獨家合約,自此我們就有機會欣賞更多他的精彩演繹。


Hans Richter-Hasser 是德藉鋼琴家、著名貝多芬權威演繹者,此曲由 Kertesz 伴奏。 Richter-Hasser 和Kertesz 為英國 Columbia 共合作灌錄了貝多芬的第四及第五鋼琴協奏曲,真是紅花綠葉,互相輝映。
Hans Richter-Hasser 是德藉鋼琴家、著名貝多芬權威演繹者,此曲由 Kertesz 伴奏。 Richter-Hasser 和Kertesz 為英國 Columbia 共合作灌錄了貝多芬的第四及第五鋼琴協奏曲,真是紅花綠葉,互相輝映。

在 1962,他獲委任為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客席指揮。此後十一年間至他去世前,不知是否和他有猶太血統原因及一種使命感,他和 IPO 的關係特別密切:他在台拉維夫的 Mann Auditorium 共演出了 378 件音樂作品!


Istvan Kertesz 為 Decca 灌錄了全套布拉姆斯交響曲,時跨所謂 wide band 與 narrow band 兩代。這首第二交響曲是難得的 wide band,無論錄音與演繹都是四首中最精彩的。
Istvan Kertesz 為 Decca 灌錄了全套布拉姆斯交響曲,時跨所謂 wide band 與 narrow band 兩代。這首第二交響曲是難得的 wide band,無論錄音與演繹都是四首中最精彩的。
這張唱片最精彩的是五首斯拉夫舞曲,其中作品編46 的第一首在港演出時 encore 加奏,聽後令我此生難忘。其他曲目包括 Smetana《被出賣的新娘》的Overture、Polka、Furiant 及《我的組國》中的Moldau。
這張唱片最精彩的是五首斯拉夫舞曲,其中作品編46 的第一首在港演出時 encore 加奏,聽後令我此生難忘。其他曲目包括 Smetana《被出賣的新娘》的Overture、Polka、Furiant 及《我的組國》中的Moldau。

1964 年,他獲委任為德國科隆歌劇院音樂總監,並在德國首演了英國作曲家 Benjamin Britten 的《Billy Budd》、凡爾第的《Stiffelio》及莫扎特的《La Clemenza di Tito》、《唐璜》、《女人心》和《魔笛》。


莫扎特歌劇是 Kertesz 成名之作。如要聽此劇全套,要找 Decca 編號 SET 357/59 的三碟裝。
莫扎特歌劇是 Kertesz 成名之作。如要聽此劇全套,要找 Decca 編號 SET 357/59 的三碟裝。

在作為科隆歌劇院音樂總監的同時,在 1965-1968 的三年,他又獲委任為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首席指揮,客席指揮 Royal Opera House Covent Garden,真是忙到不可開交,成為音樂界紅人。在和倫敦交響樂團的三年間,在他亮麗、瀟灑、富想像力和靈巧的指揮捧下,Kertesz 為我們留下不少經典的錄音,最獲口碑的是他灌錄全套德伏扎克(Anton Dvorak)九首交響曲及序曲,可稱不朽。你如沒有聽他演繹這九首交響曲,怎算是資深發燒友?


Kertesz 是首位灌錄此作品全曲的第一位指揮家。此作品的錄音不多,九首中最長。這首可能是德伏扎克拿去參賽的作品,結果落選而自此失落。後來很偶然,一位和他同姓但毫無相干的醫生在二手書店中發現這曲手稿的作者與自己同姓,純因好奇而買下它。後來經考證而判定是德伏扎克的作品,因曲中多個旋律他曾用在他其他的作品上,如鋼琴作品編號 8 的 “Silhouettes”。
Kertesz 是首位灌錄此作品全曲的第一位指揮家。此作品的錄音不多,九首中最長。這首可能是德伏扎克拿去參賽的作品,結果落選而自此失落。後來很偶然,一位和他同姓但毫無相干的醫生在二手書店中發現這曲手稿的作者與自己同姓,純因好奇而買下它。後來經考證而判定是德伏扎克的作品,因曲中多個旋律他曾用在他其他的作品上,如鋼琴作品編號 8 的 “Silhouettes”。
這首作品完成於 1887 年,德伏扎克想交付給出版商發行,但要到差不多 100 年後才能面世。
這首作品完成於 1887 年,德伏扎克想交付給出版商發行,但要到差不多 100 年後才能面世。
這首作品於 1874 首演,由 Smetana(有名《我的祖國》的作者)指揮,德伏扎克座上客,首次作為觀眾聽到自己的作品,聽後將作品大幅修改,特別是第二樂章。Hussite 序曲要到十年後才發行。
這首作品於 1874 首演,由 Smetana(有名《我的祖國》的作者)指揮,德伏扎克座上客,首次作為觀眾聽到自己的作品,聽後將作品大幅修改,特別是第二樂章。Hussite 序曲要到十年後才發行。
第四交響樂亦是要完成後二十年才得首演,但附加的序曲 “In Nature’s Realm” 卻在完成後十六即獲演出。
第四交響樂亦是要完成後二十年才得首演,但附加的序曲 “In Nature’s Realm” 卻在完成後十六即獲演出。
這首第五交響樂標誌著德伏扎克的管弦樂寫作技巧進入成熟期。德伏扎克當時一口氣將第二、第三、第四和這首交響曲總譜交給音樂出版商,盼望得到出版,但當時出版商即時只發行了這一首,其他三首差不多要過一個世紀後才得面世。
這首第五交響樂標誌著德伏扎克的管弦樂寫作技巧進入成熟期。德伏扎克當時一口氣將第二、第三、第四和這首交響曲總譜交給音樂出版商,盼望得到出版,但當時出版商即時只發行了這一首,其他三首差不多要過一個世紀後才得面世。
由這張編號 SXL2653 開始,Decca 公司取消了發燒友所關心在標貼上頭版出現的「original recording by」字,而以後一式採用了「made in England by」。一般人死板拘泥(或根本不知),以這幾個字作為 ED2 的根據,是錯的。 
由這張編號 SXL2653 開始,Decca 公司取消了發燒友所關心在標貼上頭版出現的「original recording by」字,而以後一式採用了「made in England by」。一般人死板拘泥(或根本不知),以這幾個字作為 ED2 的根據,是錯的。 
Istvan Kertesz 在六十年代帶領倫敦交響樂在大會堂演出此曲,令我經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仍印象如昨,此生難忘呵!
Istvan Kertesz 在六十年代帶領倫敦交響樂在大會堂演出此曲,令我經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仍印象如昨,此生難忘呵!
德伏扎克第八交響樂,無論錄音與演繹,是九首之冠,堪稱經典,也是 Kertesz 的代表作。此張唱片的另一首是Scherzo Capriccioso,同樣精彩。這張唱片是九首中的最早的錄音(1962)。
德伏扎克第八交響樂,無論錄音與演繹,是九首之冠,堪稱經典,也是 Kertesz 的代表作。此張唱片的另一首是Scherzo Capriccioso,同樣精彩。這張唱片是九首中的最早的錄音(1962)。
Istvan Kertesz 處理這曲的著名第二樂章,與別不同。英國管奏出的主題,幽幽的像來自遠方,撩人鄉思。
Istvan Kertesz 處理這曲的著名第二樂章,與別不同。英國管奏出的主題,幽幽的像來自遠方,撩人鄉思。

1966年,他灌錄了巴托(Bartok)的《藍鬍子的堡壘(Bluebeard’s Castle)》。這部艱深而帶神秘的作品,在Kertesz處理下被行家視為以後不能踰越的經典。

 

他經常也以客席指揮身份和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出現,並灌了不少出色的錄音,如布拉姆斯的四首交響曲、海頓主題變奏曲、和兩首夜曲,及整套舒伯特的交響曲及多首冷門的序曲等。

 

在 1973,他獲委任為 Bamberg Symphony Orchestra 首席指揮。在 George Szell(也是匈牙利藉)在 1970 年去世後,美國 Cleveland Orchestra 物識音樂總監,由樂團團員投票,以 96 票對 2 票,建議董事局多考慮聘用 Kertesz。

 

1973 年四月十六日,Kertesz 到以色列作外演,不幸在 Herzliya 每灘游泳時意外溺斃。

 

在他去世前,他和 VPO 已灌錄了布拉姆斯四首交響曲。由於第三首的長度不足夠一張唱片,所以 Decca 廠方決定用海頓主題變奏曲作填補。Kertesz 作了一番排練後就錄音,但尚餘 Finale 未錄, 剛值 VPO 的樂季結束,各團員放假,而 Kertesz 亦已安排在下一個樂季開始時補錄 Finale。無奈天不憐才,Kertesz 竟意外在游泳中橫死,舉世惋惜。VPO 全體樂團團員向 Decca 公司表達對 Kertesz 的愛耽與崇敬,希望能依照他排練時的要求和指導,在沒有指揮下完成海頓主題變奏曲 Finale 的錄音,而這要求立刻獲得廠方接納。Decca 的副總裁兼古典部門經理McEwen 並在唱片封套後刊印了一段感人的短文,道出海頓主題變奏曲製錄的始末。所以海頓主題變奏曲成為Kertesz最後的錄音。


海頓主題變奏曲是 Istvan Kertesz 最後的錄音。
海頓主題變奏曲是 Istvan Kertesz 最後的錄音。

Kertesz 演繹德伏扎克和布拉姆斯的通透線條及毫不做作的風格可謂獨步樂壇。Herbert von Karajan 和 George Szell是出名的手重力猛,Kertesz 卻是準確而富感情、瀟灑而毫不著力,舉重若輕,即使節奏最快時亦復如此。倫敦交響樂團的首席法國號手 Barry Tuckwell 也說,憑 Kertesz 的熱心和誘導,樂團遂能發出輝煌的音色。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他帶領倫敦交響樂團訪港,在大會堂演出十場,我每晚都坐在最後一行作坐上客(買最平的票),難忘的是他指揮德伏扎克第七交響樂,及 encore 時加奏第一號斯拉夫舞曲──在多次謝幕後,最後一次由後台走出前台那一剎那,距離指揮台尚遠,人未站定,手中捧一揮,整個樂團如臂使指,應聲而起,齊整到不得了,觀眾聽到如痴似醉,真是此生難忘啊!。


Barry Tuckwell 是 Istvan Kertesz 指揮下倫敦交響樂團的首席圓號手,對 Istvan Kertesz 贊譽不絕。
Barry Tuckwell 是 Istvan Kertesz 指揮下倫敦交響樂團的首席圓號手,對 Istvan Kertesz 贊譽不絕。

 和他合作過的獨奏家有鋼琴家 Clifford Curzon、Hans Richter-Hasser、Vladmir Ashkenazy(後來成為名指揮)及Julius Katchen 等,他指揮的莫扎特綱琴協奏曲最為出色。


Clifford Curzon 與 Istvan Kertesz 兩位都是莫扎特權威演繹者,一起合作,拼出火花自不待言。
Clifford Curzon 與 Istvan Kertesz 兩位都是莫扎特權威演繹者,一起合作,拼出火花自不待言。
Ashkenazy 又是另一位莫扎特鋼琴曲權威演繹,他當時已決心將來改任指揮,後來果然如願,成為另一位大指揮家。這唱片是一名盤,錄音與演繹俱佳。
Ashkenazy 又是另一位莫扎特鋼琴曲權威演繹,他當時已決心將來改任指揮,後來果然如願,成為另一位大指揮家。這唱片是一名盤,錄音與演繹俱佳。

我為向這位天才指揮表達敬意,以這篇作為「大指揮家」系列的第一篇,並向各位推薦這位英年早逝指揮大師的錄音,而這些唱片大部份都可列入天碟類:


Columbia SAX 2426 :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17 and No.26 (Hans Richter-Hasser)

Columbia SAX 2422 : Beethoven Emperor Concerto (Hans Richter-Hasser)

Decca SET 311 : Bartok Bluebeard’s Castle(LSO,1965)

Decca SXL 6288 : Dvorak Symphony No.1 (LSO,1966)

Decca SXL 6289 : Dvorak Symphony No.2 (LSO,1966)

Decca SXL 6290 : Dvorak Symphony No.3 + Hussite Overture (LSO,1966)

Decca SXL 6257 : Dvorak Symphony No.4 + In the Nature’s Realm Overture(LSO,1966)

Decca SXL 6237 : Dvorak Symphony No.5 + My Home Overture (LSO,1965)

Decca SXL 6253 : Dvorak Symphony No.6 + Carnival Overture(LSO,1965)

Decca SXL 6115 : Dvorak Symphony No.7 (LSO,1964)

Decca SXL 6044 : Dvorak Symphony No.8 + Scherzo Capriccioso (LSO,1963)

Decca SXL 6291 : Dvorak Symphony No.9 + Othello Overture (LSO,1966)

Decca SXL 6024 : Dvorak Bohemian Rhapsody (Isreal Philharmonic,1962)

Decca SXL 6090 : Schubert Unfinished Symphony + 3 Overtures (VPO,1964)

Decca SXL 6089 : Schubert Symphony No.9 “The Great” (VPO,1964)

Decca SXL 6259 :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s.8 and 9 (Ashkenazy, LSO,1966)

Decca SXL 6354 :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3 and 24 (Curzon,LSO,1968)

Decca SXL 6056 : Mozart Symphony Nos.33 and 39 (VPO,1962)

Decca SXL 6401 : Respighi Pines of Rome/Fountain of Rome (LSO,1968)

Decca SXL 6172 : Brahms Symphony No.2 (VPO,1965)

Decca SXL 6340 : Brahms Serenade No.1 (LSO,1968)

Decca SET 302 : Mozart Requiem (VPO,1966)

Decca SET 432 : Mozart La Clemenza Di Tito (Highlights)(Vienna State Opera)

Decca SXL 6677 : Brahms Symphony No.3 + Haydn Theme Variations (VPO,1973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