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真正的天碟 (四) DGG ‧ Heliodor ‧ Archiv
- Simon Siu
- 3月18日
- 讀畢需時 9 分鐘
簡史
Deut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簡稱之為 DGG, 是德國名牌唱片。一般人會有一種錯覺,以為 DGG 一定是由德國人創辨的。DGG 既是德國最大的唱片公司,這種推想也算合理。事實上 DGG 最初是由在德國 Hanover 出生的美國人 Emile Berliner 和 Joseph Berliner 於 1898 所創立。Emile 也是唱片與唱機的發明者。他們除了在Hanover 設有廠房,在英國倫敦有另一個廠房,生產只有單面的 78 轉唱片。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 1914 年爆發。美國於 1916 向德國宣戰,在 Hanover 的 DGG 廠房既是美國人產業,就被德國政府視是「敵人的產業」,立刻被德國充公,在 Hanover 和倫敦的公司自此分道揚鑣:Hanover 公司發展為現今馳名世界的德國名牌唱片 DGG,而在倫敦的公司就發展為現今的 Electric Manufacturing Incorporation,簡稱EMI。PHILIPS 後來在 1962 又與 DGG 合併成為新伙伴組成後來的寶麗金 (PolyGram);1980 寶麗金又合併了DECCA。噢,原來現今世界幾大唱片公司竟變成一家人!
DGG 在 1951 生產 33 轉的長壽唱片,叫 Long Play,即是我們現今稱之為 LP, 1953 引進 45 轉唱片,都是單聲道。三年後 (1956),DGG 第一張立體聲唱片面世,自此唱片進入立體聲新紀元,我們要找的「天碟」自此始。
我對「天碟」的要求,不是只講音效而更要求曲中的演繹。在上世紀 50 年代,在 DGG 旗下真是星光熠熠:指揮有 Furtwangler、 Bohm (Richard Strauss 的老友)、Karajan、Kubelik、 Maazel、Fricsay、Jochum、Markevitch、Sawallisch 等。獨奏家有鋼琴家 Kempff、 Vasary、 Fischer 等;小提琴家有 Schneiderhan、D. Oistrakh等。而聲樂家又有 Streich、Seefried、Stada 等。除了 Furtwangler 外,多感謝,他(她)們都能從單聲道時代過渡到身歷聲時代,有些甚至乎能進入數碼時代。
請記住以上名字,DGG「天碟」多出自他/她們之手/口。
要找 DGG 的「天碟」,首先要認識那些是好的版本,那些是頭版,那些是二版。由於 DGG 所有版本絕大部分都用同一唱片編號,所以不能單從編號去分辨第幾版。分辨頭、二版,既簡單,也有點複雜。以下的分辨方法,是我近七十年的研究,不是人云亦云。我用的其實簡單的「歸納法」。由於收藏的唱片多,我將所有唱片的編號及整張唱片,包括外套和內套的資訊,列表而得出的結論。要採用我的分辨法,首先要了解若干唱片行內的述語。
大禾花或鬱金香?

DGG 自發行 33 轉唱片開始就印製了一個馳名於世的版本,外國發燒友稱之為 tulips 版本、香港人稱之為「大禾花」的唱片。真不知是出自那位仁兄之口,竟將 tulips 譯做「大禾花」,「無厘頭」及沒文化之極,而香港發燒友不求甚解,照跟如儀。tulips 一字,就算小學生也知是鬱金香花的意思。為甚麼叫 tulips 版?並不是外國發燒友杜撰出來,其實是有所依據的。因為此種唱片標貼中心黄色(DGG 的主色──無論封套或標貼都以黃做主色──的圓形四周以白色藍底的鬱金香花環繞着、頂上也有一叢同色的鬱金香花,故名。Deut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是藍色字。可能那位仁兄見上面那叢物體有點像禾花,就叫這個版本做「大禾花」!本欄不從眾,更正此版本叫「鬱金香」版。
還有一個問題,不論中外(包括 eBay 的二手唱片市場),竟將 tulips 版分 big tulips 和 small tulips 。他們將上段所講、唱片標貼四周環繞着鬱金香花的叫 big tulips,即本港發燒友所稱的「大禾花」,沒有的就叫 small tulips「小禾花」。後者連「禾花」(即鬱金香花)一朵也沒有,怎能歸入 tulips 版?tulips 版只有一種,沒有大小之分。
單聲道和立體聲都有「鬱金香」版。這個版本由上世紀 50 年代一直用到 60 年代的下半年,直至新一代唱片採用2530 編號開始為止。
Gold Stereo ‧ Red Stereo
看看上圖:唱片中心黃色標貼於唱片孔的上方有金色的 stereo 字,但美國版和英國版就沒有這個金色的 stereo字,但都是頭版或二版。怎樣分頭、二版?下面會講解。
「鬱金香」立體聲版唱片編號是六位數字,以 136、138 和 139 開始,即 136xxx、138xxx、139xxx。也有部份用133 和 135 開始,但不多。單聲道是五位數字,即沒有了 3 字,其他數字一樣。這幾種編號同時期使用,至於為甚麼同時期使用幾組不同編號或在甚麼情況下使用某一編號,暫時不明所以,可能與行政有關。不過我觀察到:138 編號多於 1956 立體聲版面世後開始使用,136 稍後,而 139又再後。
編號 136、138 最早期的「鬱金香」版外封套有 red stereo 標誌,Red stereo 必是頭版無疑。但 DGG 當時初發行時只是希望強調這是立體聲版(因當時單聲道版同步發行),但方式又不很統一。由於這是追尋頭版的重要線索,我不得不將 red stereo 各種版本多花一點筆墨解說。
(一)最多及最常見的一種是在唱片外套有一個紅底黄色的 stereo 字。

(二)紅底、白色字 stereo 的貼紙。這應是最早發行的頭版標貼。

(三)紅底黑字的貼紙。

(四)或唱片外套右上方編號用紅字。最右邊黑字「LPM 18646」的是單聲道版的編號。

(五)Red Stereo不在前述(一)的位置,而是在唱片外封套右上角最右邊的位置有紅色的「STEREO」字。

(六)Red Stereo 不在上述(一)的位置,而是在唱片外封套上頂十二時位置有紅色的「STEREO」字。美國的版本多是這樣。唱片中心的標貼也有鬱金香花,而且在 10 點和 2 有白字藍底的 STEREO 字。

以上幾欵 red stereo 是我迄今見過的,也確實由我擁有這些版本的唱片參考所推演出來。
Alle Hersteller
「鬱金香」版不一定是頭版。但唱片黄色標貼兩點鐘處有金字德文 「Alle Hersteller」就一定是頭版,這是 DGG除 red stereo頭版的重要線索。Red Stereo 版內的唱片中心的標貼一定有這兩字。如果 alle herstelle 換上「made in Germany」字就是二版(但有例外,後話)。這種分辨方法只適用於唱片編號 136 和 138 開始的唱片。

編號由 139 開始的唱片再沒有 red stereo 版,也再沒有用 alle hersteller 字,而一式只用「made in Germany」,所以已是頭版了。編號 139 的用膠顯然比以前薄了些,一拿上手就知道。

歸納
你如覺得我以上說法難掌握,請用以下簡單辨法:
(一)先找「鬱金香」版。如編號字首是 136、138,在唱片標貼二時處看看是「alle hersteller」或是「made in Germany」字。如是前者是頭版,後者是二版;
(二)編號 135、139 開始的「鬱金香」版全是頭版。
Red stereo 版價錢昂貴。但你如問我單靠聽聲是否能判定頭、二版?我的答案是:不一定能。嚴格說,即使每張同一版本也有分別,因為印製先後不同或由不同印模印出已使每張唱片的音效有分別。我聽過有二版靚聲過頭版。不要自以為聽覺好,事實上我們的聽覺真是貓狗都不如。有一位自以為是權威的美國「專家」,他說他可以分出小提琴組每位琴手的位置,真那麼利害?再看看他自報所用的鑑聽器材就失笑。不過在這世界,你夠膽講就會有人信。我在本欄第一編說過,當時因歐戰後不久,經濟未復,人口比戰前劇減(德國到歐戰末期連十四、五歲的小伙子也要上陣作戰),當時聽唱片是一種奢侈,又要添置一套新的立體聲器材,故立體聲版第一次印製數量並不多(早期還同時發行單聲道和立體聲通兩個版本),故二版的質素相當高。
DGG 的 alle hersteller 版是靚聲的保證,各位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建立自的清單,不必靠什麼 TAS。
「鬱金香」唱片也有在英國、美國、及加拿大印行。也不能說原產國貨必定優於國外版本,我常覺得國外版更有靚聲保證,一來為爭取外國市場,廠方一定以最佳版本出售;二來唱片的印製,山寨廠是做不到的,以 DGG、DECCA、PHILIPS 或 EMI 等大廠是決不會交給山寨廠做的。唱片如不是在本國印製出口,就必定在外國設廠(由於入口稅的增加會削弱競爭力),或委托同等規模的同行印製。當時歐洲的大廠即有 DGG、EMI、Decca、Philips 等,製作水準無庸置疑。有時反刻意買外國版。
HELIODOR (original recording)
Heliodor 是 DGG 的一個副品牌,但有兩個系列。我在這裡只介紹在封套左上角有一個像郵票般紅底白色大「H」英文字、右上角有一條斜條、上標 「original recording」那種 (另一個同名的副品牌沒有這個標簽,那是 DGG 的次等貨式、不必在此花筆墨) 。這可以說是「鬱金香」版的亷價頭版,保值價並不高,但非常實惠。這個副品牌發行多欵正版 red stereo 的名錄音,如 Fricsay 的貝三、貝九、Markevitch 的貝遼士幻想交響曲、Schneiderhan/Seeman 的貝多芬春天奏鳴曲等。我曾將正版與副版作 AB 嚴酷比較,竟難分軒輊。一般發燒友(包括外國的),都對它看不上眼(由定價可知),但正版價值高昂,我覺得應向讀者多提供一個選擇。這個副品牌有加拿大和美國印製版的,音效沒有大分別,不必轉牛角尖。

2530xxx
在 1970 以還的十年間,大抵由於錄音和製作技術有所改變(加入了部分原子粒技術,唱片圓標貼已沒有留下五、六十年代的深槽了),DGG 改選用 2530xxx 的唱片編號,由此時開始基本上就再沒有鬱金香版了(唱片中心標貼圓圈的四周沒有了鬱金香花)、也不再發行單聲道版了。也由於會計師的「盈利警告」(詳見詳見《細說真正天碟(二)》),唱片製作成本減低,唱片用膠量明顯下降,故唱片用膠變薄了。

在這時期冒出了許多在「鬱金香」時代少有出現的指揮家,如 Abbado、Ozawa、C. Kleiber、Gardiner、Boulez、Levine、及由鋼琴家轉為指揮的 Ashkenazy 和 Barenboim、和獨奏家 Accardo、Mutti、Michelangeli、Vasary 等。但鬱金香時代的健將在這時期仍占重要地位。Karl Bohm 在鬱金香時代未能為貝多芬灌錄整套錄交響樂,但在此時他拿起指揮棒指揮 VPO 完成未竟之願。Jochum 這棵「長青樹」仍不斷有新錄音,直至他轉任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音樂總監為 PHIPILS 錄音為止。Karajan 此時仍非常活躍,由巴羅克時期到印象派時期的作品都有他的錄音。
2530 行頭編號由 1970 起一用就用了八年。2530xxx 用完後,由 1979 開始就改用 2531xxx。
2531xxx

2531 再多用兩年就進入數碼時代。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DGG 改用 2532xxx 編號發行數碼錄唱片,後來再改用403xxx、413xxx等………。DGG 還將若干以前的「鬱金香」版數碼化,改為數碼版。
2535xxx
DGG 還有一種編號 2535 開始的系列。那是將同一指揮或獨奏/唱者在不同時期的錄音揍拼,成為一張新的唱片。此如 Karl Bohm 曾指揮過許多的莫扎特歌劇,DGG 將此等的歌劇的序曲揍拼成一張莫扎特序曲的唱片。同樣DGG 也將 Karajan 不同時期指揮的貝多芬序曲揍拼成一個套裝。由於這種揍拼需要做一個全新的母碟,所以我們也可將之視為頭版。但由於錄音時期不同,故其中的每一樂曲的音效也不一定很統一,這點發燒友應有一個心理準備,不能苛求。
ARCHIV
DGG 另一名牌分支是 Archiv,專錄製及發行以巴洛克時期為主的作曲家的錄音。此名品牌的另一特點是有時用當代的真實樂器 (authentic instruments) 演奏。
當 DGG 發行編號 138 開始的「鬱金香」版時,Archiv 同時也發行編號 198 開始的版本。198xxx 編號的頭版大部份都是 red stereo。DGG 的頭版標籤Alle Herstella字是在兩點鐘位置,Archiv 的卻在一時處。Archiv 198xxx 編號唱片中心的標貼是耀目和有金屬感的銀色(與再版或其他編號的灰色明顯不同)、黑字,深槽。而最靚聲的版本是在十二時位置處有 stereo 字,這是 Archiv 最早的頭版,喜愛巴羅克音樂的發燒友:天碟此中尋。


2533xxx
與 DGG 發行 2530 編號同步,Archiv 也推出 2533xxx 編號版本,也是加入部份原子粒技術的版本。Archiv 用 2533 編號足足用了十年。踏入八十年代改用 2534xxx,已進入數碼時代了。Archiv 後來索性用 416 編號發行新錄音的數碼版。
Archiv 如 DGG一樣也發行 Privilege 和 Resonance 系列,各位可以不理,理由如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