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anner4.jpg

Siu Wang-Ngai, Simon

細說真正的天碟(一) TAS 清單沒有什麽了不起

  • 作家相片: Simon Siu
    Simon Siu
  • 3月6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4月12日


引子


現在很多黑膠碟擁躉購買黑膠碟,大都以現時最流行的所謂 TAS Super LP List 為依歸,一般叫 TAS 天碟清單。許多人花了不少金錢及時間認真地收集清單內全部唱片而喜不自勝、向人誇耀。這份清單是由前美國著名音响雜誌 The Absolute Sound 主編 Harry Pearson (已後簡稱 HP) 所選編‧既稱 super,應是終極版本。是否真的如此,請你讀完本文全部後,自己下結論。


謀得利、錢老闆、張姑娘


我由 1961 開始買第一隻黑膠唱片,每月買一張。後來任見習律師,改為每月買兩張。下班後多留連在中環的幾間唱片公司。最大的是在以前亞歷山大行 (現今叫歷山大廈) 的「謀得利」,它賣的古典黑膠碟主要是 DECCA、ARGO、PHILIPS、RCA 和 EMI,每張鐵不二價 $21.60。在該大厦七樓有一位猶太人專營美國唱片如 UNICORN、URANIA等。前中建大廈地下的錢老闆獨賣德國唱片 DGG,mono 版賣 $27,stereo 賣 $29一隻,是當時最貴的唱片。你識找錢老闆買DGG 算你聽古典音樂有多少段數。然後是舊萬宜大廈地下的張姑娘,專賣美國的ANGEL、VOX、NONSUCH 等唱片。

在那時,你根本沒有意識去分辨第幾版,因為你買任何一張只能是現今絕對可稱之為「天碟」的頭版。二版要再過好幾年才面世。


CD衝擊黑膠碟


上世紀 80 年代中,黑膠碟也進入數碼時代,至 CD 面世,歐美各大唱片公司先後停產黑膠碟,改生產 CD,各人紛紛放棄黑膠碟,移情別戀 CD。但我對新產品一般都較慢反應;再者,當時業務煩忙,無暇切底認識這種新產品,我要到 90年代中才開始購買第一張 CD。但我手頭上的黑膠碟一張也沒有放棄,反而人棄我取,亷價狂掃黑膠碟。


敗部復活


1998 退休移居加拿大時,正值黑膠碟從敗部中復活,靚版黑膠碟愈賣愈貴。在温哥華的希士廷街有一間很大的二手黑膠碟公司。駕車二小時就可以抵達美國西雅圖,那裡二手唱片更多。再加以在 eBay 網上,只要你夠耐心,基本上任何唱片也能找到。在最高峰時我擁有 15,000 張黑膠碟 (和 3,000 張 CD) 。可以說,這萬多張唱片我每張都聽過,從而對各唱片不同牌子和不同版本有進一步認識。


九品評碟


我聽唱片是音效與演繹並重。多年來我持續一種習慣:每聽完一張唱片,必作一個鑑聽後的評分和感想。魏晉時代以九品論人(叫九品中正),我就九品論唱片:九、八、七分為上上、上中、上下;六、五、四分為中上、中中、中下,如此類推。有沒有十分?有,但極少。特別刻骨銘心的演繹與錄音才給予十分。後來由於存放空間問題,我大手將手上不稱意的唱片送與初聽黑膠碟的朋友,只保留五千「子弟兵」,其中九成是一版,其餘是靚聲的二版,只保留「上上」及「上中」的唱片(即八分或以上),其他「冇得留低」,包括一些在 TAS 清單中的所謂「天碟」。


TAS 清單沒有什麽了不起


怎麽?「天碟」也放棄?因為我不認為它們是甚麽天碟。個人應獨立判斷,不能盲從。以我的標準,TAS 清單中有三分二不算「天碟」,而且 TAS 清單中有疑問多多。


首先,TAS「天碟」清單中,大部份只給唱片編號,而沒有列明版本。须知,DECCA 和 DGG 不論頭、二、三版大部都用同一編號。比如俗稱「奶媽」 (DECCA 編號 SXL-2313 的 La Fille Mal Gardee,頭、二、三、四版都用同一編號。頭、二、三版是 Wide Band Decca,即唱片上 DECCA 字是大大的,四版是 narrow band ,DECCA 的字較小,以長方形圍住。) 頭版和四版的音效不說自明。如果 TAS 不列版數,追隨者有機會買到第三、四版,因為這後兩版在市面上較多。不提供版本是 TAS 清單最大的缺失。


 

DECCA 的寬帶 Wide Band 版本
DECCA 的寬帶 Wide Band 版本

「美」味甚濃


第二,TAS 清單中所選的唱片是有三分之二是在美國錄音、印製或發行,如 RCA、Mercury、CBS、Lyrita、Vox、Nonsuch、Chesky、London 和 Capitol 等。其餘三分之一大部分是英國的 HMV,都是 1975-85 的錄音。其餘 Decca SXL 編號只有18張,版數不得而知。DGG 只選一大張,PHIPILS 一張也沒有,真是費解!難道這幾間歐洲唱片公司完全不行?美國的更優勝?



稍常識的黑膠碟發燒友都知道,歐洲四大唱片公司是英國的 EMI、DECCA、荷蘭的 PHILIPS 和德國的 DGG。EMI 的「藍銀」版、HMV 的「白金狗」頭版、DECCA 的 wide band 頭版、PHILIPS 的弧型大銀幕「Hi Fi Stereo」版、DGG 的鬱金香版(無知稱之為「大禾花」,後有解釋)、各領風騷,現今仍為眾所追逐;其錄音、演繹之出色,無容置疑。除選若干 DECCA 可能是 wide band 外,上述幾種「極品」無一在 TAS 清單內。我懐疑 HP 是否已聽過上述版本?答案很簡單:他聽到的唱片是由美國的唱片公司免費送給他的,希望這位音響權威在他的雜誌上推介一下。


著名的英國 Columbia blue silver 版。鑲邊、文字、電波形線條都是銀色,底是微藍色,故名。
著名的英國 Columbia blue silver 版。鑲邊、文字、電波形線條都是銀色,底是微藍色,故名。
著名的 HMV「白金狗」。外面周邊鑲以金色,Stereophonic 字也是金色,襯以奶白色底,故名。
著名的 HMV「白金狗」。外面周邊鑲以金色,Stereophonic 字也是金色,襯以奶白色底,故名。

何其「美」味


其次,TAS 選了比例上相當多的美藉作曲家,Gershwin、Anderson、Gound、Copland、 Crumb、Hanson、Parch 等作品凡廿多張。其他選擇也極端不平衡。我們的「樂聖」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各只選了三張。「神童」莫扎特、舒伯特和布拉姆斯只各選一張。「交響樂之父」海頓、韓德爾、孟德爾遜、蕭邦、布魯克、舒曼、馬勒一張也沒有選。甚至乎韋華第的「四季」(Decca SXL-2019 頭版) 名錄音也榜上無名!但 TAS 卻選了 Racmaninoff 十一張、Stravinsky 八張、Sibelius 和 Prokofief 各六張 、Elgar、Shostakovich 和 Ravel 各五張。這又是另一種不平衡。同樣,TAS 亦多選居美的指揮,如 Reiner、Ormandy、Bernstein、Metha,Previn 等指揮家。Dorati 和 Paray 的錄音也相當多。反之,Bruno Walter (在歐洲和日本被視為超一流大師)的錄音只選了兩張,其中貝六的「田園」不知是何版本(因美國 CBS 的 MS 有「二眼」和「六眼」)。PHILIPS 的 Bruno Walter 版「貝六」應是此錄音的終極版,但 HP 沒有選取,他是否知道有這個版本存在?。TAS 清單獨奏者也多屬美藉或居美,如 Rubinstein、Heifetz、Perlman。歐洲的指揮如 Fricsay, 、Markevitch 、Jochum、Beecham,獨奏家如 Oistrakh、Kogan、Schneidahan、Kempff、Richter、Haebler 等於清單中全沒出現!。


 Walter「貝六」的Philips Hi-Fi Stereo 版
 Walter「貝六」的Philips Hi-Fi Stereo 版

「40 前」


清單中「美」味如此之「濃」,有何解釋?


其實今時今日找人能中肯地評論黑膠碟有點難度,這和評論人的年齡有很大關係。。試想一個「60 後」或「70後」,在黑膠碟黃金時代 (1956-1965),仍未出世或只是孩童,怎能有機會認識黑膠碟?到他們少年時代,已進入數碼時代,眾人已屏棄黑膠碟。到他們十年後再發現黑膠碟比 CD 優勝,要認識黑膠碟就更有難度。首先,如果他們手上沒有(或很少)黑膠碟,他們從可以認識黑膠碟?因為靚黑膠碟已成奇貨,他們要花很多金錢才能儲夠充足的膠碟作鑑聽,而且就算想買也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找到,除非他是屬「40 前」(1940 以前出生)或上代留下給他一大批黑膠碟。


HP 在1973 任 The Absolute Sound 主編。如果他當時是 30 歲,他應比我年輕五年。如果他在 20 歲左右對唱片狂熱如我,又經濟上容許他購買,他應能買到相當不錯的美國唱片如 RCA、MERCURY 和 CBS,甚至 若干LONDON(DECCA 在美發行的「藍底」(blueback) 版)。但他能在美國獲得英國版的 EMI 和德國 DGG 是有點困難。他頂多只能買到 EMI 中的 HMV 在美國重印、並以 CAPITOL 品牌發行的唱片。但從他的清單反映,他似乎對黑膠碟(特別是古典)的興趣並不那麽「早熟」,在他任主編時手頭上的古典音樂唱片可能並不多(清單中很多是 1975-1985 的錄音,那顯非他任主編前擁有的)。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好版甚多,如 DECCA 的 Ansermet 版本,我很難想像他竟選擇了 EMI 在上世紀 1970 錄音的 Previn 版,這唱片我已放棄多年。那麼,他的唱片何來?我當然無法求,只能推想。


合理推想


TAS 是美國有名氣、有影響力的音響雜誌。HP 也是有名的音響界紅人。唱片公司自然很樂意免費提供唱片給 HP 鑑聽,這是唱片公司的一貫做法,希望得到雜誌的好評,好過賣廣告。美國唱片公司有近水樓台之利,提供的唱片自然比歐洲多----歐洲唱片公司不會從老遠送唱片給 HP「鑑聽」罷!美國唱片公司較多選用居美或美藉的作曲家、指揮、樂團和獨奏(唱)者。這或許能合理地解釋 TAS 清單中為何如此「美」味?唱片公司只會提供新近發行的唱片,不會提供舊的(因為並不符合生意利益)。這也能解釋 TAS 清單中多是 1975-1985 這時期的錄音,連數碼錄音或數碼處理過的唱片也有。再由其他途徑找來一部分舊唱片這就成了這有名的 TAS 清單(因所倚的雜誌有名氣)。如果這個推想離事實不遠,清單的持平性和客觀性就非常成疑!


我對 TAS 清單的印象是:選取並不嚴肅。大抵 HP 聽到甚麽就選甚麼,而不作多個版本的客觀比較。其只重音效、不重視演繹、多少反映編者的古典音樂品味和水平。


不需要 TAS 清單


我適逢其會是「40 前」,今年 87,又沒有受棄黑膠洪潮所淹沒,可以在這裡和年青的讀者分享我六十多年認識古典黑膠碟的經驗(是花了很多冤枉錢得來的經驗)。在以後幾期中我會向各位介紹怎樣認識和選擇 EMI、DECCA、LONDON、PHILIPS、DGG、ETERNA、EVEREST、WESTMINSTER、MERCURY、RCA 等品牌的靚版。現在靚聲的唱片非常昂貴,我不希望讀者盲目亂買或被別人牽着鼻子走。我希望引導各位認識各種品牌的版本,按自己的口味和偏好(主觀、偏好各人不同)建立自己的清單,不需要甚麽 TAS 清單。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