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真正的天碟(三) 黑膠唱片的槽、標貼及封套(下)
- Simon Siu
- 3月8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唱片的外封套用料
由唱片外套的用料和製作也可看到唱片製作的年代。外套比內套重要,因為外套是不能掉换的,內套則可以偷龍轉鳳掉包。
一般來說,第一期外套的製作很落成本,工序也較複雜,但效果不一定比後期外套好。如 DECCA 初期所用的紙是軟軟的;由於軟,放入唱片有點不大方便。還有,外套製作也有點彆扭,與其解說,不如看圖。

大家可以看到外套的上、下方是向內摺的。有些外套更是三摺。這樣複雜的製作,多是第一期的產品,套內唱片製作年份就可推演。
PHILIPS 同期也用軟外套,但套面卻加壓一層透明薄膠。這種膠面,想原意是希望封套面防潮兼耐用,但事實證明不管用:幾乎每個這樣封套,膠面都「飛」出來。但這種封套的特徵佐證套內唱片年代久遠。

下面是 ARCHIV 早期常用的一種唱片外套,兩摺向內。單張唱片也要如此放入,如此製作成本與工序,決不會出現在70-80 年代中。

和 PHILIPS 與 DECCA 相反,早期的 DGG 外套卻用上足有三分厚的版紙(即硬皮書用那種),要張開它放入唱片也有多少難度。

一些外套其他有用資訊
有一次我在一間買 CD 店舖與店員吹水。一個客人投訴那套裝 CD 全部舒伯特交響樂少了一張,缺了第七。店員答應給他換。誰知那客人當面拆開那盒新換的,一數,又是少了第七,店員一時答不上來。我在旁忍不住答腔解圍:第七變了第九,現時根本沒有第七,因為專家鑑定第八交響樂(即叫「未完成」那首)的創作年份是早於以前叫的第七的那首交响樂。好了。舒九是熱門曲目,每間唱片公司都差不多有錄音。一看,如曲目仍叫第七(如 DGG 的 Eugene Jochum 版),你應可推算該唱片的製作年份了。同樣,Dvorak 的第九(即「新世界」交響樂)以前是叫第五的 (如 DECCA 或LONDON 的 Kubelik/VPO版);現時的第八的,從前是叫第四的(如 CBS頭版的 Walter 版)。那麽,仍叫第五和第四的唱片製作年期也可推演。
唱片內套
如屬原庄內套,多少也反映套內唱片的製作年代。

不必我費筆墨,由套的內容、用紙、印刷質素,各位都毫無懐疑,套內唱片顯然是立體聲初期的唱片。原圖是彩色的,則更易分辨。看它詳加解說立體聲就是明證。還有,套上端〝Full Dimension Stereo〞代表 CAPITOL 早期的製作,外套頂端也有同樣的字,不應掉亂。

這是 EMI 早期的單色唱片內套。當時宣傳媒體並不如今天的多樣化和發達,再加以唱片銷售面廣,從歐洲至南北美洲,差不多伸延到世界每個發達國家,唱片公司就利用唱片內套作宣傳。看看套內介紹的指揮、獨奏(唱)者,加以其他附證,就可大致推出套內唱片的年代。
我發現 PHILIPS 所用的內套欵式最多。最早期的一欵頭版用套,是沒有印刷、白紙裡外都包有一層透明膠,放唱片入口處有一條「舌」,褶下以防塵。


稍後 PHILIPS 也用單色紙內套,不用內膠。有趣的是:唱片封套內右邊第六及第七行稱這位指揮為 Colin Davis 及樂隊為The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首先,Colin Davis 是當時的當紅指揮,各唱片公司極力争取灌錄他指揮的唱片。他居英國,後來因對音樂界有巨大貢獻而被英女皇封為爵士 Sir,所以以後無論任何地方都改稱他 Sir Colin Davis。至於上述樂隊是荷蘭第一大樂隊,後來荷蘭皇室授與 Royal 稱號,等於回歸前的香港賽馬會和香港警察,都被授皇家「御准 (Royal)」尊稱。這是表彰其過去的成就和對社會的貢獻‧該樂隊幾年後就被册封為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這封套仍未用 Royal 字,故可推算唱片製作年份‧年輕的發燒友還可從這內套的下方宣傳的兩欵當時叫 Pick-Up 的流行欵式。左邊的一欵是單聲道(看,單聲道唱片當仍流行),右邊是立體聲,連着兩個揚聲器,那時頗昂貴。當年我曾用 $160買了一盤法國製造的單聲道 pick-up,蓋就是揚聲器,聽時將它豎起。

PHILIPS 稍後用這種彩色的內套,而且印刷此前欵精美,也比前期印刷進步,也同樣趁機推銷新唱片。五、六十年代的內套除用厚的紙內套外,還在套內貼上一層透明膠(RCA 卻用上我們稱之為「玻璃紙」的質料),目的是在防塵。但事後證明這種膠或玻璃紙不但不能防塵,由於靜電關係還惹塵,所以後來不再用,或改用一種防靜電的膠,像這欵就是。
這欵印有ffss品牌的內套,白底藍字,是 DECCA 公司於 1958 年後以偉大錄音師 Kenneth Wilkinson 所發明的一套嶄新、革命性錄音技術製成的唱片所用。ffss 是 full frequency stereophonic sound 的縮寫,是 DECCA 值得誇耀的新錄音技術,以音域寬廣、堂音豐富、現場感及定位準確名馳於世。許多現今價錢高昂的二手碟很多是出自這系列。後來 DECCA 唱片以LONDON 品牌向美國進軍,寬帶(wide banner)藍底(blueback)也用這內套的設計,不過將 DECCA的品牌換上LONDON 罷了。DECCA 用了這個內套有一段頗長時期,差不多由 1958 延及整個 60 年代,二版及三版也用這內套。至70 年代 DECCA 頭版也改換為窄帶(narrow banner),內套仍沿用ffss的商標,不過 DECCA 一字變細了,而且用長方型在外圍住。由於這欵內套採用時期頗長,單用它來鑑定套內唱片年份顯得不大準確,但早期的內套較厚較黄。幸而每張唱片圓圈招纸外的刻字給我們很多有關該唱片製作的資訊,對鑑定其製作年份並不太難,以後會詳述。以上所說寬帶,是指在唱片上圓圈招紙上 DECCA 或 LONDON 字樣是大大和寬闊的,而窄帶上的字樣是窄許多而且放在四方格內。鑑定唱片年份要有考古精神,要當它是古董,一點細節也不放過;要用推理思考及不斷增加自己音樂資訊和知識。

這是非常重要的資訊,以後談到每個品牌時再詳講。有些唱片公司,如 PHILIPS,有時(但不一定)刻上印製年份。通常錄音時間會比印製時間早達一年,因為製作也要排隊。
唱片編號
唱片公司採用某一系列編號,自有其道理,可能代表某一時期的製作技術。由編號本可追溯唱片製作年份。但單靠編號並不可行,因為很多唱片公司再版時仍會沿用頭版所用的編號,DGG,EMI 及 DECCA 三大公司都常是這樣做。PHILIPS好得多,每版(除頭、二版外,但也不難分辨)編號都有點不同,將來再講。故以唱片編號鑑定唱片製作年齡一點都不可靠。
唱片兩面的順序
一張唱片一般都有兩面。開始一面叫 Side 1,背面是 Side 2。好了,如果一個套裝兩張或超過兩張,一般都是第一張含Side 1 和 Side 2,第二張含 Side 3 和 Side 4,如此類推。但你是否見過,舉例說一套有三張唱片,如歌劇套裝,第一張含Side 1 和 Side 6,第二張含 Side 2 和Side 5,第三張含 Side 3 和 Side 4?我告訴你,第一種排列順序顯示唱片是70-80年代產品,而第二種排列是50-60年代的產品。何以言之?大家知否 60 年代發明了一種叫「自動換碟」唱盤的玩意?一般裝在櫃機內(德律風根也出產,且屬名牌,我曾擁有過一部),即上面收音機,下邊唱盤,兩旁是揚聲器。播唱前(因年代久遠,希望以下描述沒有記錯)先將幾張要聽的唱片依先後次序放好在唱盤的唱臂對面一個架,將最先要聽的唱面向上放到最底層。放唱片的次序是 Side 1(向上)放在最底,其次 Side 2(第二張唱片),再其次 Side 3(第三張唱片)。這幾張唱片被凌空架着。一按掣,轉盤開始轉動,「拍」一聲最底的唱片跌在唱盤上,唱臂的唱針(叫鑽石針了)「督」一聲(死未?)放(可能叫「鋤」更恰當)在唱片上外端開始播唱。一面播完,唱臂會自動升起。稍等一會,又「拍」一聲,凌空底下的一張唱片(即 Side 2)蓋在先前唱完的第一張唱片上。唱臂又自動放在第二張的唱槽上。三面唱完後,要用人手重新將 Side 4, Side 5 和 Side 6 依前法放上。現在大家應明白第二種排列的理由了,也應推算到唱片的年份了。
小故事作此篇結語
立體聲的發明是當時劃時代的,頗震撼。在美國定居的指揮大師 Bruno Walter (是馬勒的好友、也可說是徒弟,及指揮副座),替美國 Columbia 唱片公司(即 CBS)與 New York Philharmonic 合作,灌錄了整套貝多芬和布拉姆斯的交響樂和一些舒伯特的作品,都是單聲道版。然後就退休了,隐居在美國東岸洛杉磯比華利山别墅中。一天,CBS 當時的唱片製作部主管 McClure 老遠從東岸飛到西岸,造訪 Bruno Walter。McClure 凝重地對 Walter 說:「你有否聽過立體聲這回事?」「好像聽過,那又怎樣?」。McClure 向 Walter 詳解立體聲後說:「恐怕您先前灌錄的單聲道要被擠出來了!」Walter 充滿自傲地回答:「恐怕?那只屬於年青人的話語罷 (Fear? That belongs to the young only!) 」壯哉斯語!後來還是 McClure 猛落嘴頭,希望說服老人家重新灌錄立體聲。Walter 推說年事已高,不想再重出江湖了。最後 McClure 說:「您老人家少擔心,我不會要您再老遠走回東岸。我已找到您步行所及、就在您家附近的一個適合場所排練和錄音場所。我會在西岸為您重新組織一隊新樂團,招聘團員,這樣成了罷?」Walter 無法推卻。McClure 立即登報為新樂隊招聘團員。招聘廣告一出,嘩!在北美洲西岸,包括加拿大立時轟動。各樂手知悉大師重出江湖,反應熱烈,希望自己能夠納入在新樂團,在大師指揮棒下,這就是專為 Bruno Walter 重出而成立的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了。多謝 McClure!全靠你的游說和靈活安排,得使後世流傳這位大師不朽的立體聲錄音。
(2025年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