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真正的天碟(二) 黑膠唱片的槽、標貼及封套(上)
- Simon Siu
- 3月7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3月8日
要尋找靚聲黑膠碟,須靠若干合理的線索。為此,我認為瞭解一下黑膠碟發展歷程是有莫大幫助。我不說單聲道的唱片了,因為它無論在音場深廣和高低頻的伸延,都無法和立體聲相比。我認為大部份現今視為「天碟」(我對「天碟」一詞不如一般人那麽認真,認為是靚聲的唱片而已)的唱片都出現在立體聲面世的頭十年。你手上如果拿着一張較陌生的唱片,或對唱片上的資訊一無所知,或你完全是一位聽黑膠片的「初哥」,若能掌握以下所述的常識,將有助你瞭解手上是一張怎樣級數的唱片。
立體聲黑膠唱片發展三階段
我大致將模擬立體聲黑膠唱片的製作歷程分為三個階段:
(一)1956-1965 是由單聲道 (mono) 進入立體聲期。此時期在店鋪買到的都是頭版唱片,大部份現時天價唱片都在這時候出現。這時期的唱片為甚麽這樣靚聲?我認為各大唱片公司為爭奪市場,製作都非常認真。這時期距二戰結束不久,歐洲在二戰中人口劇減,經濟受戰時重創,並致力於戰後重建,唱片絕對是奢侈品,購買又要另加稅,唱片的玩意仍未達普及性,所以每版出的數量相信不多。大家都知道,一個印模 (stamper) 印的數量愈小,其平均質素也愈高。同時這時期唱片的用膠量相對而言重,每張約在 150 克左右,也很重視唱片外套與內套的製作。
(二)1966-1975 的發展期。歐洲經過十多廿年休養生息,人口也漸增加,社會續漸回復繁榮,唱片也漸趨普及,奢侈品税大減或取消。此時期各大唱片公司發行更多新錄音,同時過去印製的頭版已賣得七七八八,開始發行二版及三版唱片。但到 70 年代(指上世紀、下同)初,各大唱片公司的會計師分別發出「盈利警告」,認為製作唱片用料成本過高,應削減,否則盈利倒退。所以70年代初期開始,唱片的用膠變薄了點,150 克重量已不多見。唱片的封套雖然已削減成本,但製作和印刷技術卻比前進步了,外觀與實用方面卻比前改善不少。但原子粒技術(transistor technology)開始面世,所以製作器材方面加入部份原子粒。這時期頭版唱片音效仍然出色。二版唱片的音效與頭版仍然非常接近。
(三)1976-1985 由模擬制式進入數碼期,錄、製方面都加入更多的原子粒技術及後來的電子技術。唱片的用膠進一步減輕,薄到「恐被風吹入太湖」。現今回首看,這時期所發行的唱片,因為都是頭版,尚未售清就已進入數碼時代,所以這時期除了過去廿年發行的二版、三版或四、五版的舊錄音外,很少新錄音需二版發行。80 年代初,模擬時代宣告終結,數碼已全部取代傳統的模擬制式,大家紛紛棄舊迎新,以興奮心情迎接新數碼時代的來臨。
上述三期的年份只是大概,已便讀者容易記憶。
一般科技都是進步的,但很諷刺,在發燒友眼中似乎不一定如此,由現今模擬音響器材製作紛紛復活、舊機成天價、模擬黑膠碟重新再印製就是明證。二手黑膠碟最貴是黑膠第一期,過千美元一張毫不為奇(我見過一張開價一萬美元);第二期次之,第三期最平。當然,最平並不一定最差。平,是因為慚少人買,貨尾太多。
數碼黑膠碟不敵模擬,到目前為止,已是共識。數碼仍須努力,才可追近模擬的音效。由於每期唱片製作所的用的技術和物料都不同,就是頭版也有早期與後期之分。那麽我們怎樣去認識不同期的唱片就很有必要。能夠正確認識不同時期生產的唱片,大大有助我們找到好聲的二手黑膠碟,也能夠更客觀地評估其價值,不致被所謂「專家」牽着鼻子走。當然,我以後所講的全是我個人過去超過半個世紀的長期「臨床」經驗和心得,是一種粗略的「歸納法」,無法求證於各「官方」唱片公司。但我可以向大家說,每次我在 eBay拍賣網上與賣家對唱片版本的爭辨時,未嘗一敗。賣家曾引用所謂英國權戚,證明自己售賣的是頭版。我對他說:“那是你認為的權威,但對我,不是權威。”爭拗最後要由eBay栽決,結果都判我勝訴。eBay有點能人。
唱片的槽
我在上面說過,第一期愈早期的唱片,用的膠比重愈厚。還有,由於當時技術上所需,在唱片中間圓圈標貼 (label) 下,必留有一條圓圈的深槽(groove)。槽的大小與位置依不同唱片公司設施而異。DECCA 和 LONDON 的槽最顯而易見。


HMV 的槽的位置偏向外。HMV 的品牌標貼外圈是金色的,金圈內是奶白色(所以行內人稱這種顏色叫 gold cream)。槽就位於奶白圈接近金圈的位置。

COLUMBIA 與 HMV(以後合併為 EMI)唱片可能又是用同一機種製造,所以槽的位置和大小相同。同期美國的 RCA,ANGEL, MERCURY, WESTMINSTER 和 CBS 也有類似的槽。所以槽,是非常舊版唱的標記,也是一、二版的標記。TAS只提供唱片編號而不講版數,很容易令發燒友中招,以較高的價錢購買了較低級的版數。



這些槽在立體聲面世的頭十年(即上述的第一階段)的頭、二版唱片都出現,但印製到第三版以下(多在七十年代中以後印製)一般都沒有槽了。這應該說是壓製唱片的技術上進步,因為少了一個工序。從沒有了槽這種早期的特徵,我們就得知這沒有槽的唱片是較後期的製作。所以 1956-1965 年代印製的唱多是頭、二版。故找靚聲唱片儘量要找有槽的,那錯不到那裡。順便一提,不要期望頭版與二版的聲效有很明顯的分別。唱片的好聲與衰聲有很多原因,不能單純用版數去決定,但版數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我聽過幾張 DECCA 三版的唱片,其音效竟直迫頭版。所以唱片是要一張一張去聽,以聽到才作准。
Stereophonic, Hi Fi Stereo, Stereorama
大家還會從以上幾個圖發現:(一)立體聲初期是用 ”stereophonic” 而不是 “stereo” ;(二)用較誇張手法突顯 stereo ,如用金色(有些牌子用紅色),或弧形大銀幕式,以示其音域之廣闊,因為發明立體聲和電影的弧形大銀幕在當時是劃時代的新技術。當時新發行的唱片,是單聲道和立體聲道兩個版本同時發售,故要特别彰顯立體聲的版本。此種誇張,也表現在唱片的外套上。
封套正面,也很誇張 Stereo 字樣。PHILIPS 用弧形大銀幕的〝Hi-Fi Stereo〞字樣表達, EPIC 也用弧形大銀幕的〝Stereorama〞字眼,DGG 外套用紅底黄字的〝stereo〞外,還加上一張紅底白字的標貼。WESTMINSTER 初期用紅、白、黄三色,後改紅底黑字〝Stereo Natural Balance〞。字眼;EMI 系列也用大大的個金底紅字的圓形標貼引人注目,每張金色貼紙是用人手貼上去的。



